Featured image of post 从麻雀到蝰蛇(1)

从麻雀到蝰蛇(1)

详细介绍那些把你撅爆的空空导弹

施铭羲的废话时间

笑死,这次想不出什么废话了,直入主题吧。
哦,本次我们先介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介绍的顺序就简单按照时间排序吧。
本系列共分为3部分,按照导弹的制导方式分类。

什么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半主动雷达制导,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主动发射电磁波寻找目标,而是通过机载雷达发出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接受目标反射的电磁波来对目标实施跟踪的导弹。由于半主动弹需要机载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照射,所以半主动弹不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主动弹也没有)。并且由于一些施铭羲忘了的原因,半主动弹并没有脱锁后再次锁定,导弹重新跟踪的能力。在被半主动弹攻击时,一般的雷达会使用STT,也就是单目标跟踪模式攻击,在DCS中会触发RWR的锁定告警和导弹发射告警,因此规避半主动弹的难度实际上并不高。要注意的是,DCS中的半主动雷达弹大部分都有跟踪干扰源模式,即HOJ模式,所以不要一直傻乎乎的开着电子干扰不关。

AIM-7“麻雀”

AIM-7“麻雀”空空导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冷战刚刚开始的时间。第一款麻雀,即AIM-7A于1955年服役。当然,这时的麻雀还没有所谓的超视距空战能力,甚至只可以尾追射击。DCS中的麻雀可追溯到越战时期(因为F-4E快要发布了),那么我们的介绍就从AIM-7E开始,到AIM-7M结束,共4款2代麻雀空空导弹。在很多数据上,这些导弹都是相同的。导弹弹长3.65M、直径0.203M、翼展1.02米、弹重195KG-230KG,是空空导弹中的豪杰(误)。

AIM-7E/AIM-7E-2

AIM-7E和AIM-7E-2都大规模的服役于越战时期,是F-4鬼怪的主要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导弹长AIM-7E装备有一部比D型号更复杂的导引装置和Mk-52Mod2型发动机。该发动机重68.5千克,加力时间只有2.8秒,射程25千米。这种新型发动机采用聚丁二烯作为燃料,高氯酸铵作为氧化剂。由于这部发动机,导弹的速度更高,射程比AIM-7的早期版本要远很多。增加的射程还要归功于升级的导引装置。导弹最大过载非常低,主要用途是攻击过载较低轰炸机。在越南,1965年到1969年间的10次发射中只有一枚AIM-7E命中了目标。其战斗历程暴露了该型导弹的种种缺憾,例如最小射程太远,花在锁定目标上的时间太长,研制新的麻雀迫在眉睫。

于是AIM-7E-2于1968年服役,这种“麻雀”被称为“格斗麻雀”。导弹在AIM-7E的基础上升级了导引装置并增强了控制系统和操纵面作动器。在导弹离架后的几秒会被允许使用最大过载,提高了对高机动目标的攻击能力,在格斗中也可也使用。在挂载大量对地弹药时,“鬼怪”的“响尾蛇”挂点会被占用,于是在自卫中,挂载有较强机动性能的“麻雀”是必要的。在战争中,有50架左右的敌机被AIM-7E-2击落,考虑到美军在越南上空空战的战绩和“麻雀”在越南战场上的可靠性,这个命中率可以说是很高了。

AIM-7F/AIM-7M

考虑到越南战场上麻雀的各种捉急表现,美帝不得不生产制造新的麻雀。1973年,AIM-7F服役。相较于AIM-7E,AIM-7F改进了发动机,使用了一个新型的双推力发动机,让AIM-7F有了高空约50KM-70KM的射程。同时,将原来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更换为了连续杆战斗部。连续杆战斗部在爆炸后会向前方炸出一圈棒状物,用来破坏机体。相较于高爆破片战斗部,连续杆战斗部的威力更大,覆盖范围更广,对飞机的破坏更为严重。新研制的导引头让AIM-7F有了脉冲多普勒和连续波两种模式,但是导弹的下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干扰。

AIM-7M是一款极为后期的“麻雀”了,导弹更换了改进型的发动机,更换了只有脉冲多普勒模式的导引头,提高了导弹下视能力,但总体来说和AIM-7F没有很大的区别。AIM-7M大规模服役的年代,新型的AIM-120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即将完成测试,即将在海湾战争中崭露头角。

AIM-7 麻雀

R-3R(AA-2“环礁")

R-3R导弹可能是DCS中最诡异的空空导弹,她是AIM-9B响尾蛇的在苏联的远房亲戚,但有别于AIM-9B的红外制导,R-3R导弹采用了格斗弹不会使用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只能说,毛子对导弹的理解很独特。毛子一共装备了2款R-3导弹,分别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3R和红外制导的R-3S。在毛子的奇怪设想下,R-3R和R-3S可能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在雷达跟踪稳定的时候使用R-3R,在后半球使用R-3S导弹。

R-3R也是越战中Mig-21的主力导弹,给空袭越南的F-4等战机造成了巨大威胁。导弹射程只有7KM,除了截击任务可以从后半球较为从容的锁定攻击,其他情况都较为紧张。玩Mig-21bis还是建议使用R-60系列红外弹吧。

R-3R(图为R-3S)

R-23R/R-24R(AA-7“尖顶”)

R-23R是毛子研制的第二种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导弹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服役于1969年,是Mig-23系列歼击机的主力中距弹。既然R组Mig-23MLA的超大卫星在未来的5年内可能大概也许要落地了,那介绍一下也无妨。

导弹弹长4.16m、弹径230mm、重250kg、采用了重达25kg的高爆破片战斗部。采用半主动中段数据链加末端半主动雷达的制导方式,最大射程35KM、最小射程4KM。但是该导弹速度较慢,最大速度只有3马赫,飞行时间较长。由于毛子的导弹舵机一直不咋地,于是R-23系列导弹有着巨大的弹翼,这增加了导弹阻力,不利于提高射程。不过考虑到Mig-23MLA的雷达只有50KM的上视探测距离,40KM的上视锁定距离和20KM的迎头下视和15KM的锁定,35KM的射程并非不能看。毛子不咋地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导弹舵机技术让R-23R的射程、最大速度等相对于同时期的麻雀有稍微的劣势。而新一代的麻雀在70年代末期大规模服役,与之对标的R-27系列导弹却未能服役,可见毛子比美帝慢了半拍的新装备研发速度。(但是实际上毛子没有那么菜,还有其他的空空导弹,R-23也不是这么多年都没升级)

R-23R

R-40R(AA-6“毒辣”)

R-40R是Mig-25和Mig-31的常用弹,在DCS中,可以由Mig-25和Mig-31挂载,是一款标准的截击时使用的导弹。虽然DCS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不会做和国土防空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关的任何飞机,但是考虑到很多服务器都会在敌对方放上这两款飞机和R-40R导弹,相关的信息介绍也是必要的。

R-40系列导弹的体积和质量巨大,弹长6.3M、弹径0.3M、翼展2.25M、重0.5t,战斗部时重量达到100Kg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最大飞行速度3500KM/H,最大射程50KM。还有另外的说法,是在Mig-25P升级为Mig-25PD后,换装了新型的拥有脉冲多普勒体制的雷达,同时R-40R也对导引头进行了升级,使其拥有了70Km的射程,不过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没有相关资料证明,可信度不高,或许存在数据注水的情况。导弹服役于1970年,在性能上要比同时期的麻雀好很多,但是很快不死鸟的到来和麻雀导弹的升级让R-40R跌落神坛。

R-40R

马特拉530

马特拉530系列绝对是DCS中最菜的空空导弹,无论是R530M/F还是挂载在M-2000C上的超级530的性能都非常没眼看。当然幻影F1在60年代-70年代初的冷战环境下是大爹般的存在,挂载R530的他们可以超音速进入攻击,在较远的距离上发射导弹(其实也没远多少)。同为冷战机的Mig-21bis、F-5E和Mig-19P因为没有中距弹而几乎无招架之力。(不过进入近距离幻影F1就只剩下了挨打的份)。不过很难得的是,法国是冷战期间除了美苏之外可以完全独立研制生产空空导弹的国家,甚至R530系列还随着幻影出口到其他国家。

R530M/F

R530服役于1963年,其设计思路参考了美国当时的红外和半主动雷达互换的思路。在机场、地勤大爷就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给导弹更换导引头(据说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导弹长3.28M。弹径0.26M、重195Kg,最大速度2.7马赫,射程18KM。导弹采用了一个重达27Kg的高爆破片战斗部。同时,R530装备了年代少有的双推力战斗部。在同时代,该导弹的性能不可谓不优秀,在那时只有苏联只有国土防空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美国也只有早期麻雀。但是在大家都有新玩具的时候,各种幻影战机仍然要使用R530,相比之下优势就不存在了。

超级530D

在很多数据上,超级530D都和R530差不多,在R530的基础上,超级530D的弹长增加到了3.54M,翼展减小到0.9M,重量增加到250Kg。同时,导弹最大速度达到了4——5马赫,射程提高到了25KM。但是相比于R530,超级530更是一款全新设计的导弹。导弹采用了边条翼加尾翼的布局,而不是R530这种大萝卜,超级530也取消了更换导引头的设计,改为了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单一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但同样让人遗憾的是,在导弹形成战斗力的80年代末,美国麻雀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拥有了50KM以上的攻击能力;R-27系列也快速形成战斗力;同时两国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快速发展,超级530D几乎面临了出生及落后的情况。

超级530D

R-33(AA-9“阿摩斯”)

R-33是苏联MIG-31截击机的专用弹,在1980年随飞机同时装备部队,在MIG-31的机腹半埋挂架上可以挂载4枚,在毛子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指挥下,巨大的“堡垒”无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引导4枚R-33全自动攻击4个目标。因为导弹和不死鸟有着极为相似的外形,所以常常被成为是“不死鸟斯基”,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很大,或许只存在简单的参考。

导弹弹长4.15M、弹径0.38M、翼展1.12M、重520Kg,采用47Kg的高爆破片战斗部,据说也可以更换为连续杆战斗部。导弹最大射程120KM、最大速度3700KM/H,之前有一个误区是导弹最大过载只有4G,实际上这个4G是目标最大过载机动的数据,那么对于轰炸机、攻击机、战斗轰炸机来说,这款导弹绝对是巨大的威胁。导弹采用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引头拥有120°的视野,同时,相控阵火控雷达扫描速度极快,采用分时照射攻击多目标时对目标的锁定效果也很好,抗干扰性能优良,不易躲开。有资料称,R-33的射程主要被半主动雷达制导所限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和后期改型和R-37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在近期的冲突中,多架飞机挂载的R-37导弹在150KM外击落了Su-24前线轰炸机甚至Mig-29这样灵活的战斗机(R-77狗都不用(大误)。

R-33

R-27R/ R-27ER(AA-10“杨树”)

R-27R、R-27ER时DCS中红方绝对的主力导弹分别服役于1987年和1990年(可能存在先装备后服役的情况),可以由Mig-29、Su-27和J-11A挂载。在ED星,80年代-90年代早期技术水平的R-27要面对的是来自北约在本世纪初服役的AIM-120C-5,这是何其的不幸(精神错乱)。在120C-5的巨大压迫前,苏机飞行员要躲过2枚以上的导弹,保持导弹的引导,还不能保证将敌机击落(夸张)。

R-27R,弹长3.96M、弹径0.23M、翼展0.77M、重253Kg,采用了接近40Kg的连续杆战斗部,可以一发击落大型飞机,但是R-27R只有单推力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3600KM/H,最大目标过载8G,最大射程30KM。在设计之初,毛子的构想是,R-27R的重量轻,射程较近,由空军的Mig-29携带,用于对抗美国的F-16战斗机;较重的R-27ER由Su-27携带,在国土防空军用于为Mig-31护航,攻击为轰炸机群护航的F-15战斗机。考虑到在海湾战争AIM-120服役,F-16都没有中距弹可以挂载,设计使用这种射程30KM的导弹情有可缘。而R-27ER弹长4.56M,多出来的长度换上了一个更粗更大的双推力发动机,让R-27ER有了66KM的有效射程。同时为了和增加的射程相匹配,R-27ER也增加了惯性制导和中段数据链制导。不过在前几次的更新中,R-27二次锁定的能力被删除,因为实际上该导弹并没有这个能力。在使用R-27系列导弹时,还可以手动拉一个大仰角让导弹强行高抛发射。在高空,120C-5的有效射程和R-27ER相当,但是巨大的导弹推力和没有高抛的弹道可以让R-27ER更早靠近敌机。只有艰苦卓绝的训练、巧妙的战术和适当的运气,才可以使用R-27在空战中赢得胜利。

R-27R